本地交流

舜,冀州人、上虞人耶?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1-3-8   点击:2965   来源:绍兴市上虞区虞舜文化研究会

舜,冀州人、上虞人耶?

周云正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冀州之人也。”还是《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会稽旧记》:“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邱,即舜所生也。”舜,新石器时代人,属原始社会晚期,距今4100多年,尚无文字记载,实属千古之谜。舜是何方人氏,史学界争议颇多,众说纷纭,各据一词,有的学者认为是否真有其人,有待考证……传说,不能一概而论的否定,否则中国的上古史一篇空白。禹的传说已成为史实就是一个例证。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的舜,被写进《中国上下五千年》应予认定。本文着重讨论的是:舜,究竟是冀州人,还是上虞人?

要作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实在太难。只能客观地从当时的冀州、上虞两地的地理、气候、宗教文化入手,结合有关文献记载、传说,联系地下文物,进行综合分析、科学论证方可。

一、新石器时代的冀州

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原始人使用的石器已采用磨制;人类已经定居,农业、畜牧业成了主要谋生手段,辅之狩猎、采集;制陶业有了新的发展;各种宗教、科学艺术活动也开展起来。

冀州,当时正处于河南的仰韶文化年代,即公元前22001800年①。比之于南方,当地的气候比较干燥,又是黄土地带。冀州古人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农业生产主要由妇女担任。主食是耐干旱的粟,种子撒进土里,不再田间管理,任凭自生自长。产量极低,生活异常困苦。从发掘出墓葬中死者骨骼判断,大多数人在三四十岁便结束了生命,儿童夭折的比例更高。

冀州古人已掌握水加沙研磨石刀、石斧、钻孔,比粗糙的旧石器要精细,生产效率有所提高。采用泥盘法制陶,烧出的陶器大部分是红色,这是陶窑不密封,泥坯中的铁被氧化所致。遮体的布是用野麻纤维,陶纺轮捻成细线,再用原始织布机织成麻布。当时的冀州人束发用骨簪,耳坠由碧玉和绿松石磨制而成。兽牙、蚌壳串成项链、腰环。冀州古人属于熊氏族部落,他们的图腾是天鼋。

二、新石器时代的上虞

浙江上虞地处长江流域,那时的气候比现今要温热湿润,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气候。上虞南部山区土质以黄泥和红壤为主,竹木茂盛;北面是沼泽,水草茂密。宁绍平原、杭嘉湖一带定居着一个农耕部落——越族古民。虞舜时代距今41004200年之间,处于良渚文化年代。②良渚文化的分布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包括苏南和浙北,是新石器晚期江南地区的重要文化。上虞西首的绍兴马鞍山等地发现的新石器遗址大体上与之相当。良渚文化是继上虞东南的余姚河姆渡、北面的马家滨文化和崧泽文化之后的新石器文化。良渚文化的主要特征在于水稻、玉器、陶器和丝绸四大宝。

众所周知,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主体是稻作。③发现于第四文化堆积层的稻谷广达400多平方米,平均厚达50厘米,估算百吨以上,可供400多人一年的口粮。这比我在中学的课本上读到的神农氏种稻还要早2000多年,比印度早3000年。据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公元前38503月,“伽利略”慧星残骸撞击地球海洋表面,引起海平面上升,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卷转虫(sanmonia)海侵,整个宁绍平原变成一片浅海”④。进入虞舜时代,海水逐渐退去,舜带领禹、稷、皋陶及部落成员挖河排水,把沼泽变为稻田,水稻产量显著提高。

良渚文化的玉器是举世无双的。其数量之多、雕琢之精,与国内所有新石器出土文物相比首屈一指。如神徽图案的成条比头发还细,究竟用何工艺刻制,至今还是个不解之谜。

由于宁绍平原的土质特殊,制陶产品大都呈黑色,比起红陶,刚性要强些。如上虞驿亭镇马慢桥于1972年出土的陶瓷,1973年又在百官三棚桥发现陶,都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黑陶,这说明越族古人当时的制陶技术并不低于同时代的黄河流域。

丝织品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杭嘉湖、宁绍一带是我国最早养蚕织丝的地区,一直延续至今。据考证,河姆渡第四层出土的陶纺轮就是纺丝线的工具,象牙蛊外壁雕刻着蚕纹图像就是有力佐证。湖州钱山漾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绢片、丝带和丝线,经鉴定是家养丝所制。

这是史学界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丝织品。

综上所述,上古时期的上虞,其地理环境优越,越族古民勤劳而聪明,特别是水稻、蚕丝,世界上也领先一步,玉器在国内也属一流。不难看出,比起同时代的冀州,上虞的文化要进步一些,生活也富裕得多。

三、舜出生在上虞

新石器时代的上虞北临大海,鱼蚌海鲜丰盛;南连会稽、四明山脉,林木花果茂盛;广阔的宁绍平原种满水稻——是一块物华天宝之地。这里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文明部落——越族,处于母系氏族社会解体,进入父系社会,这就是虞舜时代。这个部落酋长就是虞舜,他领导越族古民把河姆渡文化打造一新:水稻、蚕丝、玉器和陶器四大宝举世无双,可谓人杰地灵。

有史书为证,《史记》中早有“虞国名”的记载。郭沫若考证殷商甲骨文字后道:“上当是国名,其地距殷京颇远,由下片推之路程在四十日以上,当在三千里内外,以声类求之,疑即上虞,上虞之名颇古……”,据此推断上虞是越族部落发祥地带不容置疑。

上虞和余姚均处曹娥江以东,两市毗邻。这里关于舜的传说在国人心目中算得上“独占鳌头”。据考证,清朝光绪本的《余姚县志》详细记载:“余姚、上虞两县皆以舜得名,其水之经余姚者曰姚江,亦曰舜江;其水之经上虞者曰百官江。余姚有历山,上虞有握登山,舜母之名也……舜之古迹在此两县为最多。”

乐祖谋先生翻阅了《嘉庆会稽志》、《光绪上虞志》、《光绪余姚志》和《越中杂识》后提出:“古代南方的民间传说中,也流传着舜和禹的同样故事,并拥有许多舜和禹的故迹。宁绍平原则是这一传说特别流行、这些故迹特别集中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见于历代地方志中的舜禹故迹,在这里的绍兴、余姚和上虞三县境内,就有18处之多。”  据考证,秦汉时“舜”与“上”同音,“娱”与“虞”相通,上虞因此得名;舜姓姚。余姚县名由此而立。

宋代的孙因在《越人问·序》中写道:“越,舜禹之邦也,古有三人,越兼其二焉。”

宋代史学家王十朋经过反复考证,也认为舜并非生于冀州,而是上虞。他指出《孟子》所书“舜生于渚冯,是东·夷之人”有误。他在《会稽风俗赋》中对此是如此评说的:“舜生于渚

冯,《孟子》以为东夷之人,历世逾远,流传失真,太史公以为冀州,然耶,否耶?然越之邑,则有上虞、余姚,水有渔浦、三抚,地有姚邱、百官。里有粟、陶焉有灶,及焉有井,祀焉有庙,皆其遗迹也,意者不生于是,则游于是乎?”文中的渔浦指上虞北的白马湖,舜渔之处。姚邱,上虞上浦握登山下古村名。百官者,百官从舜至此,故名,粟里也在上虞,舜时供储在此。上虞有古陶灶,言舜所作。舜井位于上虞宾馆门口,古舜庙在曹娥江铁路桥东首。南宋诗人陆游曾到此,并作《舜庙怀古》诗一首⑤。遗憾的是,抗战时舜庙毁于日寇的轰炸,上虞人记忆犹新。

史书多处记载,舜刚到冀州上任时,地位不稳,丹朱凭借武力作乱,为避丹朱之祸,舜带领百官回老娘家——上虞,家乡人最亲,回原来自己的部落最安全,这符合情理。后人为记念这一事件,上虞才有“百官”的地名。

根据文献的记载及古今学者有关论述,不难看出传说中的舜确有其人,他出生于上虞上浦的握登山。长大后品德高尚,聪明好学,是水稻行家、制陶能手和捕鱼狩猎高手,在越族部落

内享有崇高威望,被推选为部落酋长。这一论点在我的拙作《舜迹考》一文中也已粗略提到。⑥

四、舜是“冀州人”的由来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惊震了世界,使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到七千年前,也证实了长江流域的文明并不比黄河流域逊色。吴越地带经过虞舜部落的发展更富裕了。从杭州的良渚到绍兴的马鞍山文化遗址中看出,尤其是水稻、蚕丝、玉器和陶器四大宝在华夏族中保持着领先地位,这为虞舜逐鹿中原,竞选部落联盟军事首长奠定了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

据考证,山东最早种水稻的记载是公元前2200年以后的事,这正是舜带领禹、皋陶、后稷等一批越族精英到中原冀州任部落联盟军事首长时,路过山东传授的。⑦

越族古民以蚕为图腾,冀州人因舜的到来,见到了漂亮的丝绸,比起粗糙的麻布要略胜一筹,于是对蚕宝宝也肃然起敬。原轩辕黄帝统领的熊氏族的图腾天鼋,慢慢地被同化合并为蚕,相演相嬗,变成了龙流传至今。从《甲骨文编》查考到:虞舜时期的龙字符号是蚕的图形“〓”,演变到小篆书的龙字,由“〓”和“〓”(蚕和丝)两者组合而成〓。从此蚕丝和水稻同时出现在中原一带。⑧《史记》中记载的舜“渔雷泽”当在浙北的太湖南岸,即当今地图上的“震泽”。吴承志著的《山海经地理今释》据《说文》震字籀文云:“雷泽即震泽。《汉书·地理志》具区泽在会稽郡吴西,扬州薮古人以为震泽。震泽在吴西可证。”舜北上时途经震泽,把上虞白马湖(古时称“渔浦”)的网鱼技术教给他们,司马迁才写出“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的名句。今太湖北边的江阴县有座“舜过山”,顾名思义,虞舜南来北往路过此山。当地县志记载吴王夫差之子在那里隐居种田。由此推断,舜北上路经是从上虞出发,渡钱塘江,经震泽、江阴,过长江后沿着高邮湖、洪泽湖(古时东面为海),进入山东,再到达冀州。应了郭沫若的“四十日路程,三千里内外”的论述。

舜带领一批越族精英,把虞舜部落的先进文化传到中原,特别是水稻、丝绸和良渚玉器、陶器四大宝,华夏族各部落首领刮目相看,最终被推选为华夏部落联盟军事首长,都城设在冀州的蒲坡,在位39年。“后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⑨。由于舜在冀州时间长,政绩显著,影响范围更广,当时又无文字记载,后人反而忘了他的出生地。

这就是有些学者只认定舜是“冀州人”的由来。

五、亚洲东部七处石棚是虞舜时代越族部落的特有宗教纪念物

宗教始于史前社会后期,是古人对于神道的一种信仰。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他们对于日月星辰感到不可思议,在洪水猛兽面前束手无策,面对疾病、死亡是那样的恐惧。总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统治着人类,于是产生了原始宗教的神。

石棚是新石器时代越族部落特有的宗教纪念物。古越人依照信士大众意志,为了表达对神灵的虔诚,在上虞傅村牛山上用极原始的方法采集万斤巨石,搭起长12、宽2、高1.8左右的石棚,建在山顶东面的一个祭天(日出)和西面的一个祭地(日落)。北麓半山腰的3个石棚规模略小,用于储存食物、保存火种,又是老人小孩躲避野兽、风雨的好去处。

早在18958月,日本考古学家乌居龙藏受东京帝国大学派遣,在我国东北辽东的析木城发现石棚(Dolmen),著有《南满洲调查报告》一书(见《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年第43)。由于地理的局限性,他只与日本的一个石棚作对比:都有三块万斤巨石搭成,建在山顶上,东西走向,认为是辽宁传到日本的。后来又有人在山东、湖南零陵永州黄田铺、西伯利亚及朝鲜发现类似石棚。傅村牛山的巨大石棚无论从规模、数量上比起那6处石棚,都算得上独一无二的。傅村牛山曾经是越族部落的宗教活动中心,上虞是建造石棚的发源地可证。因史学界未公布牛山上的五大石棚,所以有的学者误认为“零陵石棚与东夷宗教祭祀有关,很可能是舜南巡带来的文化”。连少数上虞人也把它与非洲的金字塔牵在一起,说是葬人的坟墓。事实上,墨西哥建有太阳金字塔,伦敦郊外有巨石阵,也是新石器的产物,但民族不同,内涵不一样,结构也大相径庭。

有人质疑:既然是新石器时代越族部落的宗教纪念物,为什么亚洲东部各国都有石棚呢?这一问触及了本文的关键。禹的儿子启凭借其父的威望,用武力捣毁了原始社会的禅让古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尚书》中的《甘誓》篇记载了“甘之战”,夏启王召集六军,发表了镇压不同政见者是“奉行上天意志”,要求部下“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奴手戮汝”。在那个野蛮的时代,镇压反对他的人,比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不知要残暴多少倍!舜的后代首当其冲,四下逃散,有的跑到辽宁、朝鲜,有的到了西伯利亚,还有的东渡日本,在那里建起了简易石棚进行宗教活动。这也是舜的历史记载出现断层的根源所在,他们一直等到夏杰被杀,商朝建立才抬起头来,到了越王句践再振雄风。

山东石棚是舜途经之处,零陵石棚是舜南巡征三苗族时建的,史书上记载最多。春秋战国时隔不久,关于舜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中肯定要比现今多一些,真实许多。屈原《九歌》中所写的“湘夫人”成为千古绝唱。汉武帝特地到九疑山祭舜,这一史实可证。

近代史学家梁启超在《新史学》一文中提出“上自穹古之石史”很有道理,经过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这场历史上最残酷的革命,分析上述七处石棚的有机联系,不难判定亚洲的七处石棚都是越族部落的宗教纪念物,亚洲东部各国与虞舜部落有着亲密的血缘,上虞的傅村牛山是史前越族部落宗教活动中心,上虞是舜的出生地,虞舜曾经是越族部落的酋长。

六、结语

“舜是上虞人,也是冀州人”,这不但不矛盾,恰恰是客观全面的反映。把舜的出生地与他的活动踪迹割裂开,难免出现片面性。中国史前文化中关于舜的争议与其说是某些学者的偏见,还不如说是由于考古发现的局限性。河姆渡遗址发现前,谁敢断言中华民族的摇篮有两个:一个是黄河流域,还有一个是长江流域。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教授考证了卷转虫海侵对宁绍平原的影响,分析了疑古派代表顾颉刚先生对于禹的传统说法提出的挑战,才大胆地在《大禹研究》一书中指出:“禹是越地土生土长的人物……”假如上虞的五大石棚公布于众在先,日本的乌居龙藏君不会说石棚是从辽宁引到日本;也不会出现“零陵石棚是东夷文化”的偏差。舜从出生地上虞出发,北上冀州任职,避丹朱又原路返回上虞,临终前南巡至零陵的史实不容置疑。舜推荐禹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不只是禹的功绩,还有关键的一点——禹是绍兴人……所有这些可证:舜是上虞土生土长的历史人物。只因为他长期在冀州任华夏族部落联盟首领,所以也说他是“冀州人”。随着石棚文化的深入研究,田野考古的进一步展开,舜出生在上虞的证据会越来越多。

[注释]

①《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年代关系  陈星灿著 三联书店出版社

②《吴越文化论丛》——论良渚文化的基础研究  陈桥驿著  中华书局出版社

③《河姆渡文化探源》——陈忠来著  团结出版社

④《吴越文化论丛》——越族的发展与流散  陈桥驿著  中华书局出版社

⑤《舜庙怀古》诗云:“云断苍梧竟不归,江边古庙镇朱扉。山川不为兴亡改,风月应怜感

慨非。孤枕有时莺唤梦,斜风无赖客添衣。千年回首消磨尽,输与渔舟送落晖。”

⑥《舜迹考略》——周云正著  原载上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虞舜文化》,

199712月版

⑦《正义》注: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括地志》云:“陶城在蒲州河东县北三十里,即舜

所都也。”冀州,今北京山西境

⑧《虞舜·蚕·图腾·龙》——冯昭煜著  原载《虞舜文化》

⑨《史记·五帝本纪》.司马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