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交流

虞舜与上虞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1-2-28   点击:2642   来源:绍兴市上虞区虞舜文化研究会

蔡德亿

    据史籍记载与出土文物证实,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上虞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劳动与生活。境内出土的石斧、石犁、陶器等生产工具都属新石器时代。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在其《L辞通纂》中云:“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地名,可见上虞之名颇古。”

    上虞地名的由来与来历,多数记述与传说中虞的名字有关。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圣君,也是原始社会后期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大酋长。传说号有虞氏、姚姓、名重华,是黄帝的七世孙,颛顼的五世孙。居于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西蒲州镇)

    以前中原地区部落联?strong>笄醭な翘埔ⅰR蛞⒅拥ぶ欤谅囊⒆裳脑溃凭?strong>为继承人,尧对作各种考验后,让摄位行政,尧死后由接位。因避丹朱而走南,《五帝本纪》云:“避丹朱于河之南。”

    传说曾到过上虞,史籍中有多处记载:《水经注》引《晋太康三年地纪》:“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又云:“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乐,故曰上虞”(娱与虞通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上虞县,秦置。本汉司盐都尉治。

地名虞宾,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辞源》亦记载:上虞今县名,地名虞宾,避丹朱于此。《浙江古代史》(倪士毅著)引用南宋王十朋在《会稽风俗赋》中提到在浙江的遗迹:“邑则有上虞、余姚,山有虞山、历山,水有渔浦、三抚;坠则有姚丘、百官;里焉有粟,陶焉有灶,汲焉有井,祀焉有庙。”现在上虞有百官桥、(即曹娥江)山、大溪、小溪,余姚有历山,上虞有百官等地名。虞庙不但上虞有,绍兴、余姚也有。任晌在《述异记》中记载:“会稽山石有虞巡狩台,传说:曾巡狩到浙江。”王十朋在《会稽风俗赋》中又提到的高尚道德给绍兴、上虞的风俗留下良好影响。说:“为人子,克诸以孝,故其俗丞丞是效;为人杰,克尽其道,故其俗孽孽是蹈;为人兄,怨怒不藏,故其俗爱而能容;为人君,以天下禅,故其俗廉而能逊。”

    史籍记载还有一种说法,是的后代封地上虞。《路史》说:“之支庶或食上虞。”清《越中杂识》记载:“虞子庶封于余姚,又封于上虞,以虞称国,故曰上虞……而其地有历山、井、象田、陶灶,皆其子孙因所属而名之者。”《浙江古代史》云:“有庶子七人,分布在余姚、上虞、濮阳、余虞、西虞、巴陵、衡山、长沙等地。因?strong>涤嘁Α⑸嫌荻际?strong>后代所封之地。”

    在上虞民间传说中,有关的故事颇多:据传避上虞后居住百官之南——隐岭,教民驯服野兽,到渔浦湖(今白马湖)捕鱼,在今上浦镇所属有象田村,曾在此耕作,有象给他耕田,村东有鸟山,百鸟飞来布谷除草,山旁有栓马石窟。还教民制陶,因他年轻时是制陶能手,使上虞成为我国陶器最早的发源地。

    在上虞境内,有多处以命名的自然地理实体与古迹。纵贯上虞全境的浙江第四大河流称(东汉时曹娥投江故事发生后称曹娥江),其主要支流仍称小江。在江边有山,县城百官有井,向北半里有百官桥,向南半里有帝庙(文革中被毁)。后人为弘扬的道德,在百官便有“明堂”与“教场”为习文练武之处,至今还有明堂弄、教场弄的地名。

    历代著名文人,常来上虞瞻仰这位古代“圣君”,并留下著名诗篇。唐代诗人朱庆荣有《井》诗云:“碧梵磷磷有记年,青萝深琐小山颠,回首下视千寻水,疑是苍梧万丈天。”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庙怀古》中云:“云断苍梧竟不归,江边古庙锁朱扉。”清代诗人唐九皋在《百官镇》诗中云:“风舞龙蟠耸碧峰,剡溪缭绕旧虞封,低绯野渡秦时日,出没斜阳庙钟。”现代著名左笔书法家费新我1982年来上虞,专门为“井”题写井名,至今立碑井旁。

    以上大量史籍记载和上虞境内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和古迹,充分说明上虞地名的来历,与虞有关是有依据的。当然由于远古的历史,没有正确的记载,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研究,来充实丰富古代的地方历史资料,继承发扬古代贤人的优良道德精神。(虞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