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冯楠) “项目传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瓶颈是什么,打算怎么去突破”“目前有没有比较系统的传承人培养计划”……7月15日上午,区虞舜文化研究会办公室,一屋子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显然,他们是有备而来,围着75岁的吴宝炎,采访,记笔记,收集资料,架着DV拍摄。身为“虞舜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宝炎有问必答,坦诚相告,和一群小后生们聊大舜遗迹典故,也说传承经历和发展近况。
这一群吴宝炎眼里的小后生们,是来自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天外天”艺术团暑期实践队的学生。这也是吴宝炎和这个团队的第二次对话,第一次发生在2012年夏天,团队以“文化寻根”之名,来虞寻访虞舜文化。相隔7年,吴宝炎明显感觉到,眼前的这群小后生,他们想问的,想看的,想了解的,比原来更全更深了。
“上虞地方文化资源丰富深厚,我们有一个十年计划。”上虞人吴伟泉,是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教师,也是“天外天”艺术团暑期实践队的带队人。他告诉记者,今年是他们在上虞文化寻根的第七年,此前六年,他们先后寻访过虞舜文化、梁祝文化、白马湖文化、青瓷文化、围涂文化等十大文化,不仅形成了一定的资料积累和成果展示,还和上虞当地文化人士和相关部门建立了充分友好的交流和互通。在此基础上,实践队今年又启动上虞区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涉及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戏剧、音乐和曲艺等18个非遗项目21位传承人。
吴宝炎在刚得知这一计划后就表示了赞赏。他说,地方文化研究的主力常是一帮子像他这样的老人家,鲜有年轻人的参与,而实践队的十年计划,不仅把上虞的地方文化做了一个有序梳理,也因此平添了不少年轻气息。上虞乡贤研究会陈秋强有感于实践队多年的坚持和真诚,早在四年前就签下了“寻根上虞地方文化”实践基地协议书,并以乡贤研究会近二十载的办会经验与之共勉。今年,他又以“梁祝传说”国家级传承人的身份欣然受邀采访。
“老师给我们一个大框架,我们自己联系设计安排,很有意思。”李昕昊目前是一名大三学生,今年也是他来上虞连续寻根的第三年。这些年的历练,也让他从当初的懵懂“菜鸟”成长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这一次的传承人记录工程项目,从寻找联系传承人,敲定拜访时间,分工采访拍摄,安排交通食宿等,都由学生自己来操刀,大家也很享受这个过程。
据了解,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实践队将以传承人为线索,开展口述式采访,参与式体验和新媒体式传播,回去之后,他们还将把此次收集记录的各种音频、视频、文字资料,通过整理出版,以口述史、人物纪实、系列短视频等方式呈现,既为寻根之旅留下详实记录研究,也为上虞乃至全省的非遗传承带去参考和建议。
面对来来往往的学生,暑期实践如何做到“十年之约”?吴伟泉告诉记者,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是流动的,在校不过三四年,正是基于这样的客观“短板”,他们以“天外天”艺术团为载体,让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以前承后续的方式参与其中,形成“传统”。毕竟很多事日久才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