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典故

慈母的针线手艺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8-5   点击:2028   来源:绍兴市上虞区虞舜文化研究会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就是母亲。我母亲一字不识横划,是个地地道道的文盲,可谓没有文化;但母亲的裁剪、针线、编织手艺及通情达理、贤惠善良、勤劳俭朴、教化修养又是那么有“文化”。如果从人们议论的服饰文化、针织文化来看,那我母亲可称得上是一位心灵手巧、多才多艺的“文化”人。
  母亲1916年7月出生于萧山临浦安山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离开我们而去已有二十六年了。母亲的童年十分困苦,14岁丧父,15岁丧母, 姊弟3人相依为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姐弟离乡背井逃难失散,大弟隐姓埋名,投身地下革命,小弟求乞流浪街头,自己逃到杭州城隍山鼓楼脚下,经好心人介绍,与我父结为夫妇。1949年双双回章镇张村老家参加土地改革。
  解放初的农村,农民生活十分贫苦,母亲共生了8个小孩,其中一个10岁时生伤寒、一个4岁患肺炎夭亡,上还有年迈的祖父母。父母亲都无劳力,土改分到的28亩田地,20亩送给强劳力的左邻右舍,所以生活更加拮据。母亲是位多子女的内当家,她深知怎样养家糊口,更深知怎样勤俭持家,怎样缝补浆洗。一年四季,母亲总是忙碌不停,她的右手无名指上的顶针总是一直戴着。母亲每年都要给全家老小做一双新布鞋,她用旧布条一块一块叠鞋底,用麻线一针一针纳鞋底,用纱卡布做鞋帮,用黑斜纹条沿鞋圈,奶奶姐妹的还要在鞋头上绣上花纹或老虎头,做一双新布鞋不知母亲要花多少心血,真不容易呀!尤其是逢年过节,母亲经常要帮这家裁剪、缝纫新衣裤,为那家做鞋绣花、织毛衣,以及为出嫁新娘梳妆打扮,包括新岳父的赴宴新衣等等,因此,母亲的土布围裙袖套也总是一天到晚穿戴在身上。
  我的老家是个张、吴两村连在一起共有3000多户人家的大村。平日,左邻右舍及其它附近自然村的人都知道我母亲裁剪、针线、编织、绣花的手艺好,几乎天天有人上门求助,有的拿着一块布料要求帮助裁剪一条老年裤子,有的拿着不称心的新衣要求改为一件鸡心领时装,有的拿着一件织了一半的毛线衣请教母亲怎样开叉、怎样织翻领……母亲笑脸相迎、从不推辞、热心相帮、耐心指教。母亲的“服饰文化”确实不错,各式各样的衣裤都会裁剪,多种多样的花纹都会编织,什么样的布纽扣都会盘钉,这是母亲的一绝,让方圆十几里的老百姓赞叹不已,连专业的老裁缝银法师傅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常常竖起大拇指称赞母亲的手艺比他好。
  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真不容易,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做饭、烧菜、缝制、洗衣、喂猪、养鸡……寒来暑往多少个春秋,母亲常常月挂柳梢头,还在煤油灯下缝补,雄鸡破晓时,她已起床开始一天的劳作,饱经风霜的额头,每年要多几条深深的皱纹,仿佛条条皱纹都埋着至高无上的母爱,有多少条皱纹就有多少“慈母手中线”的感人醉。母亲不管生活多困难,但6个儿女都是她的“心头肉”。
  俗话说,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苦阿四。记得那年我小阿妹10岁,要过年了,村里的小伙伴们大都能穿上新衣服,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跟找到食儿的麻雀似的。因为小妹没有新衣服,就猫在家里,流着眼泪不愿出去。她从未穿过新衣服,平时都是几个姐姐穿过的旧衣裤,不合体不说,衣服裤子上是补丁摞补丁……她觉得没面子,也因此很自卑。正月初一早上赖在被窝里不肯起床。母亲瘦削额头上的皱纹成了结,满是厚茧的手轻轻摩挲小妹的头,长叹了一声。母亲沉默了许久,她才一字一顿地说,好,娘给妮儿缝条新裤。这时,小妹苦巴巴的脸上才绽出灿烂的笑容。母亲手脚快,手艺好,不到半天,一条用帆布做的新裤子帮着给小妹套上,两条裤脚管还绣上四朵向日葵的图案,图案的布料显然是从旧衣服上裁下来的褪了色的布做成的,但图案很好看,图案的边沿给剪得一缕一缕的,像向日葵的叶子,十分逼真。妹妹穿在身上,喜在脸上,她穿好后像出笼的小鸟似的飞了出去,她要出去向伙伴们炫耀一下,母亲巧手做的“时髦”裤子。
  平时,母亲还经常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我家吃口多,经济困难,家人很难穿上新衣服,但一定要整洁,这是对人的最起码的尊重和礼貌。“大年初一,她一定给我们有的是一件新衣,有的是一条新裤,每人一双布鞋都是新的,衣裤即使是旧的也洗得干干净净,甚至是袜子,并从箱子底下挖出父亲的旧长衫,遇到下雨下雪还要提醒一句:做客去把下摆提起点,她自己也会穿上一件洗得很干净的穿了好几年的蓝洋布大襟衣。
  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母亲这个字眼,母亲的品德和手艺,永远蕴藏在我的心底,就像果核埋在土地的深处。明年是母亲100周岁的华诞,祝愿遥远的母亲,你操心操累了一辈子,现在该好好安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