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典故

在典型叙事中弘扬时代精神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5-14   点击:1846   来源:绍兴市上虞区虞舜文化研究会
    浙江作家顾志坤、郑志勋撰写的报告文学《当家人》(刊于《中国作家》2015年第3期“中国故事”专栏),是一部优秀的主旋律作品。这部作品分“引子”“家底”“家规”“小家与大家”“持家”“家和万事兴”“尾声”七个章节,层层递进,生动地再现了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祝温村党支部书记杭兰英28年如一日,治村如治家,视群众为亲人,带领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把一个“小”“散”“穷”“乱”的落后村,建设成“创业乐园、生态花园、文化公园、人和家园”的生动事迹,塑造了一个心系百姓、情连千家、廉洁奉公、乐于奉献的当代优秀村干部形象。作者深入主人公的生活现场,对主人公进行贴身跟访,并广泛采访了当地干部群众,在大量生动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上,通过艺术再现,为中国当代报告文学,奉献出了一位可亲、可敬、可感、可信,血肉丰满的当代农村“当家人”形象,为“浙江精神”,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报告文学与非虚构文学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报告文学的新闻性明显退位的时代语境下,《当家人》继承和发扬报告文学“深入生活、书写人民、讴歌时代”的优良传统,抱持一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与时代同构,以其对时代主题与时代精神的准确把握与成功探索,对乡村政体和乡村民生的深切关注与切肤共振,对人物形象和生活事件的细致刻画与多维呈现,对典型叙事和史诗风范的文本建构与形式追求,描绘了一幅当代中国农村从物质到精神的“巨变图”,书写了一部当代中国农村变革的“小史诗”,向时代递交了一份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学”的“报告”,展示了报告文学的文体使命、理性精神和审美品格。
  报告文学的尊严在于真实。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也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更是报告文学最重要的一个美学要求。《当家人》以一种直抵人心的真实,生动地呈现了杭兰英这个从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这个村民们“最可信赖可依靠的‘大家长’”,在近30年农村基层领导岗位上,以一种坚强的党性原则、清醒的角色定位、朴素的干群感情、模范的表率作用,带领村领导班子和乡亲们一起苦干、实干、巧干,以一种“燕子垒窝”的精神,“一点一滴,积沙成塔,终于将祝温村建设成现代农村奔小康的村治样板”的典型事迹,呈现了一名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奉献精神和大爱情怀——
  上任伊始,杭兰英就敏感地认识到,要改变祝温村的命运,当务之急是树立“志气和正气”,消灭“怨气和邪气”。打铁还须自身硬,为此,她给村领导班子制定了十来条“家规”,比如规定若村民家里遇到急事、难事、大事,村干部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等等。“正是这些‘硬杠杠’,才进一步规范了干部,取信和凝聚了群众。更重要的是,使群众看到了共产党的一级组织及其干部的廉洁、自律和为民务实的形象,而且是真实可信而具体能见的形象”。
  作为祝温村的当家人,28年来,杭兰英舍小家为大家,“上班暗蓬蓬,下班打灯笼”,带领大家脚踏实地、扑心扑肝地干。为使祝温村迈出脱贫致富的第一步,她捐钱为村里修建了第一段水泥路;15岁的祝海江母亲被雷劈、沈明仙丈夫和儿子同一天去世、何慧军丈夫出车祸,她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慰问、捐款、主持大事;她主动为沈庚培解决建房手续问题、帮助桑国昌搞花木种植;她规定所有村干部及家属都不得插手本村的工程项目、所有项目资金必须直接打进村里的账号;她要求村干部坐班并按时上下班,不准乡干部搞副业,不准买本村村民种的米,不准吃请、收份子;她为村幼儿园的孩子捐钱捐物;她为村里精打细算,为节约开支,她带领村干部自己动手用泥浆泵抽泥浆、铺鹅卵石小道、兼做保洁员,她自掏腰包招待客人,拒绝在村委会办公室安装空调,连家里的电脑和花剪也拿去“充公”;她住院了仍然惦记工作,用手机进行遥控指挥……
  作品通过大量真实感人的细节,透视杭兰英熠熠生辉的内心世界:为保护刚浇好的水泥路面不被踩坏,她和村妇女主任朱彩娣在路的两头蹲守了一夜;由于她和丈夫两人工作忙都没在家,致使小儿子祝小军四岁那年因一场高烧没能及时送医而一条腿落下终生残疾;为了不让村里的财产受损,她暴雨之夜赶到村委将室外的花盆搬进室内……杭兰英的形象,就是在这样一个个真切而鲜活的细节描写中,不断变得立体起来。杭兰英说,“祝温村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的亲人。”“干部到现场,村民会有一种依靠感和安慰感”。正是因为她把村民视为亲人,正是因为她有着这样一种群众意识、认真态度和奉献精神,所以她才能赢得村民们的信任,才能在并村后说服祝马村村民承担另外两个穷村的合作医疗费,才能在电改施工时最终解开“钉子户”七旬老太太心头的疙瘩。
  面对采访,杭兰英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朴素的心声。她说:“如果一定要说图的话,无非就是两个字‘责任’,因为大家相信我,才叫我当这个家,这个家搞好了,我心里高兴,这个家搞不好,我有责任。”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褒奖和支持,才是对干部工作的最好的肯定。杭兰英一心为公的行为,不仅影响和带动了自己的丈夫祝秋潮、儿子祝军峰、弟弟杭飞龙,也影响了大批村民。在她的精神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为建设祝温村排忧解难的行列:沈兴华、桑苗祥、陈坤校……一个个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为故乡慷慨解囊;村民上自八旬老人下至5岁的小孩都踊跃为遭遇不幸的沈明仙捐款;老共产党员陈庆松自掏近万元补偿款给村民……杭兰英以一位共产党员的理想与信念、大爱与忠诚、豁达与无私、务实与创新,履行了一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神圣职责,谱写了一曲新时期“浙江精神”的颂歌。
  作为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当家人》不仅承载了报告文学的文本担当,凸显了一种显豁的文体意识,更体现了一种精彩的叙事艺术。大量一手的采访资料、诸多当事人的亲口讲述,使得人物的行为、话语和心理活动更加真实可信。满篇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专注于小、以小见大、细密生动、细致入微的刻画方式,多元、立体地还原了杭兰英形象,塑造了一个大写的新时期农村“当家人”精神雕像。作品立足于具体而微的视角选择,从日常生活中挖掘人物的精神矿藏,对主人公杭兰英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十分真实、细腻、生动、形象的叙述,融事实真实、判断真实和艺术真实为一炉,建构了一种独特的叙事形态。整部作品像一出故事完整、情节起伏、悬念不断、韵味悠长的戏剧,给读者以一种强烈的阅读吸引力。
  报告文学是一种“文学”的“报告”。它不仅是一种叙事的艺术,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新闻结束,文学出发。《当家人》没有拘泥于对现实生活作“镜子”般的机械呈现,而是将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跳出事实的拘囿、对事实进行艺术化把握和理性呈现,运用文学的笔法,鲜明、生动、形象地表现生活,对生活进行凝练和提纯、对主题思想进行开掘和提升。整部作品语言生动、叙事老辣、造型传神、笔法灵动,具有一种很高的文学品位。比如“引子”部分描绘了一帧主人公杭兰英踏着朦胧的晨色检查后桑河砌岸工程的剪影,就使得作品一开篇就进入了一种浓浓的文学氛围。
  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饱含着作家的炽热情怀。《当家人》站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思想高度,对杭兰英这一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了深度挖掘、详细梳理、深层思考和热情讴歌,对新时期“浙江精神”和时代精神进行了感动人心的刻画和诠释,显示了报告文学的力量。它以一种在典型叙事中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理性精神与文学精神,对在新时期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作了文学的解答,带给人们以深深的启迪。
  (作者系著名文艺评论家)■ 涂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