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典故

人文的厚度 城市的温度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5-3-4   点击:1209   来源:绍兴市上虞区虞舜文化研究会
    一个城市的温度,不止于高楼大厦的密度,也不仅为经济发展的速度,还在于人文的厚度。人文,说到底,人总是其中最活跃的分子,好比是时间长河里那一个个夺目的光点,既一同腾挪跌宕,也一道遥相呼应,泽披后世。
  在丰惠镇东南隅,一个名为敕五堂的宅院,就出了这样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光点集编辑、记者、作家、翻译家和出版家于一身的杰出人士胡愈之先生。
  一个冬日的早晨,记者叩开了敕五堂的大门,只为一窥先生不凡而又低调的一生。
  据了解,敕五堂始建于清乾隆初,当时并非一气呵成,而是历经先祖胡静庵至胡砥园三代,逐步建成的大宅院,到了解放后,又几经沧桑变迁,虽有断壁残垣之迹,却始终屹立不倒。不过,从2007年起,敕五堂又迎来了它的新生。由政府财政拨款、胡氏后人集资,对其进行了修缮,历时7年,又逐渐重现了敕五堂原有的格局和气派。
  至于“敕五堂”之名的由来,相传是胡氏祖上曾5次受诏不仕,因而受赐此名。
  当天,因为到得过早,管理人员还未上班,记者正好趁着空隙,开始从门外观察这座清代宅院。论年代,敕五堂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除了粉墙黛瓦,却不见江南大宅所常见的飞檐翘角,整体建筑简约而不失气度。
  “来得好早。”正看着,胡愈之故居的管理人员甄幼芬到了。进大门,一堵照壁,一条甬道,一尊胡愈之手执书卷的铜像就在眼前了。当天的天气很好,铜像沐浴在阳光中,底座所书的 “1932年”引人注目。据甄幼芬介绍,胡愈之正是从这一年正式离开老家。不过,胡愈之的第一次离家,其实要更早,1914年,胡愈之随父亲去了上海,被当时国内最大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录取,成为编译所的一名练习生。当年,胡愈之18岁。
  胡愈之最初的18年,便是在敕五堂西北侧的后咫园度过。也是在后咫园里,胡愈之得了个“小报迷”的称谓。据了解,在胡愈之还在上小学之时,就与弟弟一起创办了《家庭杂志》和《后咫园周报》。这也奠定了他一生的职业选择。如今,由故宫书法家李辉柄书写的“后咫园”匾额赫然在目,同时楼上和楼下的生活居室也进行了还原布置。
  而在西厢房,《胡愈之生平事迹展》则向人梳理了先生离家后的那些岁月。内里陈列了由上虞图书馆胡愈之纪念室和众多胡愈之亲戚提供的有关胡愈之及其亲属的各种图片、书籍和文献资料。
  行走其间,慢慢熟悉这位先生。离家后的胡愈之,从练习生到助理编辑、编辑,视野愈发宽广,一直为国家和民族振兴奔走操劳,鞠躬尽瘁,成为中国知识界一位叱咤风云的文化名人,一位德才兼备的社会活动家,一位卓越的民主人士。
  出西厢房,转至后进堂楼,“一呼救国四海应,百岁馨香万事功”的楹联率先映入眼帘。甄幼芬告诉记者,在这里展示的是诸多文化名人眼里的胡愈之。
  “胡老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良师益友,历来受人敬爱……在中国土地上日夜勤劳,埋头苦干,为改变这个几千年来自闭的传统社会,他鞠躬尽瘁、奋斗终身,不愧是一代师表。”
  “愈之同志就是这样一位巨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他一生为学办事的精神和成就,实在值得年青的一代永志不忘,奉为圭范。”
  ……
  夏衍、茅盾、巴金、冰心、叶圣陶等文化名人为我们勾勒了丰富而精彩的胡愈之。
  当然,胡愈之的出现,远非特例。漫步“胡愈之与亲属”展室及“敕五堂族史与先贤”展室,我们发现,从敕五堂走出去的,还有著名编辑和翻译家胡仲持,全国妇联原党组副书记胡德华,南京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胡序建,历史研究员胡国枢,地理研究员胡序威,教授胡公洛等等,中国当代著名传媒人物胡舒立亦为敕五堂后裔。不得不感佩,胡家书香世家的深远影响。
  太阳越升越高,登上小楼,提起木质窗的插销,放眼望去,窗外粉墙黛瓦,院子内的两棵桂树在阳光下也显得愈发葱郁,很难再想见曾经历的破败模样。
  去年11月,在敕五堂门前的广场,举行了隆重的胡愈之故居开放仪式。胡氏的后人在感念家乡领导的重视支持之外,更希望故居能很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成为丰惠古镇一个重要的文化景点。可以说,现在的敕五堂已不再是个人名下的私人宅院,更成了大家缅怀故人,追终慎远的地方。
  “平时来这参观的人数也还算可以,有些慕名而来,会惊奇于一个镇里会有这样一个古宅。” 甄幼芬说,尤其年纪大的人,常会徘徊于其间,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