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交流

舜:世界民主的祖师爷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1-9-2   点击:4031   来源:绍兴市上虞区虞舜文化研究会

舜:世界民主的祖师爷

钟振荣

       虞舜为政系列之一

说起民主,好象是西洋来的新东西,其实是中国古老的产物。现代一般认为古希腊的民主最早(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实,中国虞舜时代的民主更早,所以可以说——大舜是世界民主的祖师爷。

说到古希腊的民主,似乎属于大众民主,其实也不是,古希腊的民主其实是小众民主。古希腊实行的是抽签民主,所以算不上什么民主,只能算是撞运民主,或者说迷信民主,总而言之,是一种傻瓜民主,苏格拉底因为与傻瓜民主开玩笑,结果被民主判处了死刑。

为什么说古希腊的民主是小众民主呢?因为古希腊是奴隶社会,奴隶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女人也没有,外来人口也没有,所以,层层取舍之后,享受民主的人口也就有限了。因此不能算是大众,仍然还是小众。

为什么说古希腊的民主是傻瓜民主呢?因为古希腊的民主是抽签中奖的形式,当选要看运气。所以苏格拉底笑话说,如果造房子,一定会请好的建筑师;如果去航海,一定会请好的舵手。连这种生活中的事情,也没有人会用抓豆子的办法来做决定,何况是国家大事,怎么能用抓豆子来做决定呢?!

古希腊的民主,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古希腊民主的失误在于,过于注重民主的形式,而忽略了民主的实质。民主的形式,是民意的体现;民意的实质,在于改善民生;所以,民生是民主之本。忽略了民生这一个根本,而奢谈民主,只能是傻傻的民主——形式主义。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接着又轮到英式民主闪亮登场,议会民主——一群资本家唱戏的舞台。本以为可以唱到日不落,但是,天道无亲,日不落也要落。接着又轮到美式民主——“两瓶可乐选一瓶。两个明星登台亮相,幕后仍是一群资本家在唱戏。民主嘛,民众只有四年投一票的权利。投过票之后,民众就没有民主的权利了,中途这辆车朝东朝西,民主的人们就没有权利顾问了。

所以,不论是英式民主,还是美式民主,都是小众民主,而不是大众民主。民主的实质,也不能算是民主,只能算是钱主——金钱主宰的民主。

从社会发展的形式来看,有公天下、家天下、党天下、资天下,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实是资天下,资天下与家天下差不了多少,家天下是一家一姓,资天下是几家几姓,都是私心自用的天下;党天下也一样,一群党人控制的天下。党外人休想染指,党内人共享天下。唯有公天下,才能达到真正的民主,一切为大众服务。

那么,我们再来看公天下的大舜是怎样实行民主的?

真正的民主,首先是收集民意,好问而善于体察民情,让民众畅所欲言,充分发表各种民声。然后,根据民意,去掉不符合民情的恶法,制定符合人们善良愿望的政策。在隐恶而扬善的取舍之中,能够执行得恰到好处,不过分打击人之常情的私心,也不过分崇尚有违人之常情的清高,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需要多么大的智慧啊!这才所以能够成为舜啊!

因此,所有民主的根本,就是以民为本,执政为民。

 

附,孔子在《中庸》中的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治国,先从特殊家庭的训练开始

       虞舜为政系列之二

孟子说,人才要从艰苦的境界中煅炼成长。这是大意,原文如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舜生活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家庭,父亲目盲,母亲早逝,继母暴虐,弟象傲慢,父亲顽劣,脾气暴燥。舜从小不但缺少母爱,而且缺少父爱。不但经常受到继母的辱骂,而且还要受弟弟的气。父亲眼瞎不明事理,经常受继母、弟象的挑唆,舜所受的打骂更是不在话下。

最奇怪的是这家子三个人,居然串通一气,经常想要置舜于死地,瞽叟叫舜去淘井,舜在下面淘井,瞽叟他们在上面填井,想把舜活埋。瞽叟又叫舜去盖茅屋,舜在屋顶,瞽叟他们在下面放火,想把舜烧死。俗话说:虎毒不食子。父亲居然设法要谋害儿子,真是顽愚不灵,顽固不化,所以史称父顽。悍母生不出贤子,皆因子不教,母之过,所以儿子象桀骜不驯,史称母嚚(yín)象傲

更奇怪的是舜,始终对父母十分孝顺,对弟弟十分友善。如果换成一般的人,那里受得了这种种迫害,不是反目成仇,就是远走高飞,谁还留恋这样冷酷的家庭。而舜却在这种魔鬼式训练的家庭中自得其乐,游刃有余。在家人要加害他的时候,及时逃避。情况稍有好转,马上又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地给予帮助,所以史称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

舜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舜的环境是如此的恶劣,舜的品德却是如此的非凡!

孔子在《论语》中说:唯上知(智)与下愚不移。舜与瞽叟这父子俩,正应了孔子所说这一句话。舜的天性仁爱,属于上智之人,虽然不断遭遇挫折与迫害,仍然不移其天性仁爱。瞽叟顽愚不灵,几次要谋杀亲子,居然会几次忍心下手,真是下愚不移。

唐尧时代的中国是公天下,也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公天下时代的王位是禅让,也就是推位让贤,让贤德之人来治理天下,才能够使天下百姓享受仁爱如天的幸福。

所以当尧在天下到处寻找继承人的时候,特别家庭训练出来的舜,就因此受到了尧的关注。当然尧还要再进一步考察,强化训练已经到了火候,软化训练接着又开始了,尧把两个漂亮的女儿一起嫁给了舜,看舜能不能接受这种高强度的软化训练。结果,当然是合格了,舜把婚姻、家庭的关系处理得相当好,得到了尧的认可。

在兄舜接受软化训练的时候,弟象在接受着火化训练,象看到这两位嫂子这般漂亮,心想着占为己有。要想占为己有,除非除掉舜,所以舜的几次生命悠关,都与美人有关。好在舜的两位美人不是祸水,而是福星,所以传说是美人帮助舜解脱了险境。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厚福。所以舜在遭受几次来自家庭的大难时,都能够智慧解脱,安然无羔,后来得到了贵为天子的福报。

所以孔子赞叹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孝,民主楼阁的第一层

       虞舜为政系列之三

孔子对舜充满了赞叹,孔子说:

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

孝于家为小孝,孝于天下为大孝,所以古人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尧所以要把天下让给舜,就是因为舜的孝,孝于家,才能孝于天下。化小孝为大孝,化亲亲为仁民,化仁民为爱物,层层进化。犹如造三层的楼阁,必要从造第一层开始。

所以,为人民服务,必要从为家人服务开始;为家人服务,就从为父母服务开始;为父母服务,古代的名词称之为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家不孝,何以孝天下?便是,所以称赞说: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圣人指道德人格圆满的人。舜所以德为圣人,就是因为舜其大孝也与

孝为什么这么重要?在《论语》的第一篇中,有子有一段话概括得很好!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做事都要从根本开始,就象造三楼,总要从第一层开始。又象是种树,总要有树根,树根成活,树才能生长。树无根则死,水无源则枯,所以万事万物都有其根本。只有先务本本立才能够道生,生出各种枝叶,长出各种果子。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只有先对父母孝顺,对兄长敬重,才能够把这一点孝心发挥开来,变成对百姓的爱护。对百姓的爱护就是就是的根本。

再来看舜在特殊家庭中的强化训练,对治国到底有什么好处?

在分析这个话题之前,先引用老子的一段话,老子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为什么说到舜要提到孔子与老子?这又要说到中国文化的源头,老子言必称先王,先王是谁呢?先王就尧舜。而孔子推崇的也尧舜,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所以,儒道两家的文化,其源头是同一个——公天下。只不过因为后世的传人舍本逐末而分了家。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看舜在家中的所为,就好象水一样,十分柔弱,十分顺从,叫他淘井就淘井,叫他盖屋就盖屋,骂也受了,打了受了,甚至几次要杀他,他也受了,就好象天下莫柔弱于水一样。

但是水虽然柔弱,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滴石穿,水冲城垮,那个作用力,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抵挡不住。

不过,舜在家中的作用力,并不是用水冲城垮的方式。这是一种急风暴雨式的作用,并不是老子真正的本意,只能说是水的另一种作用。舜用的是水滴石穿的感化作用,舜用孝来感化顽父、嚚(yín)母、傲弟。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春风化雨式的感化作用,比强扭的瓜要甜。柔和的作用,胜过刚强的粗暴,天下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谁也做不到。只有舜真正能够做到。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所以圣人说,能够象大海一样承受所有的污垢,才能够成为社稷之主;能够担负起百姓所有的苦难,才能成为天下王。只有舜真正能够做到!

舜在家中的逆来顺受,使他深深体察到了百姓的苦难,所以才有他后来治国中的好问而好察迩言,询问百姓苦难,体察民情疾苦。而且能够承受百姓的种种议论与辱骂,这就是受国之垢,这要有怎样的气度?这不是一般后世的帝王所能够承受的。后世的许多帝王好大喜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而舜的气度则十分宽宏,能够受国之垢,能够受国不祥,这不但与他的天性仁厚有关,也与他在家中的强化训练有关系。

所以,治国真正能够达到民主境界的,放眼世界,古往今来,只有中国的三代——尧、舜、禹的时代。

现在世界上,哪个国家是民主国家?美国吗?也不是。美国的政治体现了民意了吗?没有。美国到处烧杀抢掠,是普世价值——世界民意的典范吗?根本不是。

所以,在未来的世界,只有公天下的中国文化,才能挽救人类的劫难。

 

 

顺民意,无为而治的舜

     虞舜为政系列之四

无为而治,是中国文化政治的最高境界。孔子用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这一种境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极星安居不动,众星围绕着北极星四季运转,丝毫不乱,这是一幅自然的天象图。有人若问:这一种天象是谁为之?答曰:无为也。天道本来如此,无为而无不为,非人力所能够为之。然而人道毕竟不同于天道,人类社会要达到象天道这种无为而治的境界,那是何等的难!当然,也并非不能够达到。如何能够达到?就是为政以德,社会就能够达到无为而治的太平景象。

在此,似乎又有一个疑问,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概念,儒家的孔子推崇礼乐治天下,似乎与无为无关吧?其实这是一个误解,翻开《论语》,可以看到孔子说: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祖述的是尧舜,与老子推崇的先王是同一个祖先,所以,由此可见儒道原来不是分家的。

那么,为政以德,又从何处体现?如何才能够达到修己以安百姓的境界?

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民主,民主评议,天下百姓都可以参政议政,一律平等,畅所欲言,言者无罪。舜还恐怕百姓不敢言,主动下问民情,体贴之至。只不过中国古代不用民主一词而已。孔子说: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民主的意义尽在其中。

在虞舜之前的唐尧,就设置了敢谏之鼓,使天下得尽其言,设立诽谤之木,使天下得攻其过。唐尧在位,虚心纳谏,常恐怕政事会出现差错,而百姓因为怕见官,不敢当面直言,所以特地设一面鼓在门外,如果有直言敢谏的人,可以立即击鼓求见,这是尧欲天下之人皆得以尽其言也。这是多么的民主啊!

又恐怕自己有过失,百姓在背后讥议,而自己不能够听到,所以又在交通要道设立谤木,百姓可以随意书写发表意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墙。

舜不但继承了尧的这一民主传统,而且进一步扩大采集民意的范围,到了周朝,文王、武王仍然继承这一种优良传统,据史料记载,古代的民主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致,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人都可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一律平等,都受到重视。

古代的天子听政,使上至公卿,下至列士,都来献诗,因为诗以言志,可以从诗中了解众臣的心意。而且让盲人献曲,因为在戏曲当中,包含着民情民意。让史官献书,以了解古今的历史,作为政治的借鉴。师长的箴言,老者的所赋,童蒙的所诵,包括各行各业百工的谏言,普通平民的传语,近臣的所有规劝,亲戚的补察意见,盲人、史官的教诲,年老长辈的修养,全部收集拢来,然后王加以斟酌处理。如果能做到这样,做事就会合乎情理,而不违背民心了。

顺民意,从民心,这是多么民主的时代啊!

 

附:

邵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周语上》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主真谛,以百姓之心为心

     虞舜为政系列之五

《老子》,又名《道德经》,以道为本,以德为用,既讲天道,又讲人道,天人合一,可致天下太平。道家用以修道,法家用以立法,兵家变出兵法,谋略家生出谋略,老子五千字,因此生出种种法门。其要,仍如孔子一样——“祖述尧舜。只不过因为老子用辞简练,韵文诗化,思惟跳跃,所以,有些地方让人不易理解。其实,老子与孔子的学问是相通的,只不过两者之间叙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虞舜的德治,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也可以说,虞舜的治国已经深得中式民主的真谛,中式民主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老子》的第四十九章,老子在这一章中,非常概括地描述了中式民主的要义。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指道德圆满的人,尧舜即是。无常心,不固执己见,虚怀若谷,宽容大度,犹如天地一样广阔。以百姓心为心,以百姓的心意为心,顺从百姓的意愿,一切以百姓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对于善良的人,我用善意对待;对于不善的人,我也用善意待之。善与不善,同样都用善意对待,是谓德善。看舜在家中的表现,就可以看到舜的德善。舜在家中碰到的都是不善者,舜却都能够善之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对于守信的人,我以诚信对待;对于不守信的人,我也以诚信对待,是谓德信。中国文化非常注重,孔子与老子一再强调要守信。现在却流行欺诈,以欺诈为荣,这在中国文化看来,实在是没文化。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尧舜治世的时候,天下歙歙和和,融融洽洽。为天下浑其心,为政不自作主张,而是浑合天下百姓的各种心愿。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百姓都是尧舜的耳目, 百姓发现社会有什么问题,都及时向尧舜反映。尧舜有了天下百姓的耳目,眼不花,耳不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即使中间官吏想作弊,也无处可以遁形。百姓是尧舜的耳目,尧舜是百姓的心,尧舜与百姓心连心。圣人皆孩之,尧舜好象父母百姓的父母一样,对待百姓好象善待自己的孩子,满怀慈仁爱护之心,尽量满足百姓的各种愿望。所以才能够达到天下歙歙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是多么美好的中式民主时代啊!

 

 

《虞书》,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政治书

       虞舜为政系列之六

《尚书》,是中国古来第一部历史书,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政治书。其中记载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在夏以前,则是唐尧、虞舜,接着才是夏禹。《尚书》是孔子所编,编法有些特别,孔子把夏、商、周各列一书,称之为《夏书》、《商书》、《周书》,而把唐尧与虞舜编在一起,不单独分开,而且还把夏禹应该属于《夏书》的《大禹谟》提出来,也与虞舜编在一起,统称为《虞书》,由此可见的重要性。《虞书》是本虞史所作,尧传位给舜,舜再传位给禹,其中都离不开舜,所以,舜在其中是承上启下的人物。而孔子特别佩服舜,认为舜的行为最难,难行能行,最为可贵!尧以德得天下,舜以孝得天下,禹以功得天下,三人得天下的结果一样,而所以得天下的方式则不一样。禹立治水大功之后,得了天下,可惜后来变成了家天下

尧 尧是圣明天子,他的天下如何得来?据《史记》记载,唐尧名放勋,是帝喾()的儿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帝喾死后,先由兄长挚代为掌领天下,挚在位多年,政治不见起色,于是让位给了弟——唐尧。
  
  虽然中国上古还有许多圣人,如伏羲、炎帝、黄帝等等,但因为历史久远,资料稀少,加上遗失,有些只能成为了传说。《史记》第一篇是《五帝本记》,从黄帝开始。以前有关伏羲的圣明,在《易经》中有所记载。唐尧登天子之位的年份,则在邵康节的《皇极经世》中有所记载。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本,身是不是修好了?则在齐家中体现。国是家的放大,家是小的国家,家不齐不足以治国,家齐而国治。所以,尧在传舜王位之前,要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就是要看看舜的齐家功夫怎么样?

所谓齐家,对父母是孝,对兄弟是友,对夫妻是和,对长辈是敬等等。而舜的孝,正好是天下人的榜样,不但是天下百姓的榜样,而且也是古今中外领袖的榜样。

尧在传位之先,曾进行过民主评议,尧问:谁可以接替此位?大臣放齐说:你的儿子丹朱就很好!他会是个开明之君。尧说:不行,他有缺点,自以为是,缺少气度,好与人争,不能宽容,这是治国之大忌。

君王要有度量,能海纳百川,包罗万象。选君王又不是选辩论家,不是谁说得好听谁就高明。

中国式的民主,毕竟不同于美式。

如果当时尧主张投票选举,丹朱肯定得多数票,丹朱一定当选总统

这样一样,可怜的舜,不但长年在家中受气,而且年纪都老大了,还没有给娶老婆,不知道光棍要打到什么时候?更不用说去登天子之位,去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民主和平的时代了。

 

 

 

《尚书》,为什么从唐尧开始?

       虞舜为政系列之七

《尚书》是五经之一,称之为书经。古代共有六经,都是孔子花毕生的心血整理而成的,六经是诗经、书经、乐经、易经、礼经、春秋(史经),集成了中国文化的精华。由此可见,孔子的学问是多么的渊博,诗、书、礼、乐、易、史样样精通,精通一门学问已经了不起了,更何况精通六门,古今中外,实在很难找得出有这样学问渊博的人了!

很可惜孔子整理的六经,到后来《乐经》失传,只剩下五经,与儒家的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五经

《尚书》之中,也是四书:《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尚书》记载了唐尧、虞舜、夏禹的为政事迹。

那么,为什么《尚书》要从唐尧开始记载呢?

一般的意见认为,中国的历史悠久,唐尧以前的历史文献年久缺失,孔子具有务实精神,所以从可以考证的资料着手,因此《尚书》从唐尧开始记录。

其实,孔子著《尚书》,所以从唐尧开始,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在里边,似乎好象微言大义一般,让人难以理解。其实,孔子的这一层意义,从古到今,已经反复千万遍地在说了,只不过大家没有去注意而已。如果对照现代的美式民主,就可以发现,原来孔子一直在提倡中式民主。

此话怎讲?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中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著《尚书》,所以从唐尧开始,就是为了祖述尧舜

为什么要祖述尧舜?如果读司马迁的《史记》,在第一篇《五帝本记》的最后,可以看到答案:能让天下,贤哉二君!尧的哥哥挚让位给尧,还是家 庭之中的让位,尧让位给舜,则是真正的能让天下,也就是公天下,舜也继承尧的传统,让位给禹。禹没有很好起继承传统,结果传位给了儿子,没有做到公天下,而是化公为私,化国为家,变成了家天下。所以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没有把禹列入位,大概因为禹有家天下的这个缺点,属于缺乏帝德的缘故吧!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一直是孔子的理想,理想似乎接近于梦想,然而,孔子的理想,却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在中国的大地上实现过,那就是尧舜的时代,所以孔子才要祖述尧舜,不忘先王的伟大人格与崇高的治国理念。

中国最早的民主,真是民主,民众随时可以发表民意(古有敢谏之鼓、诽谤之木),可以随时纠正政策。而不同于现在的美式民主,民众只能四年投一票,既不能随时发表民意,也不能随时纠正政策,这样的民主能主个什么东西呢?

 

 

 

舜娶帝女,治国的试验从齐家开始

       虞舜为政系列之八

舜很不幸,也很大幸。不幸的是幼年丧母,缺少母爱;父亲目盲,脾气暴燥,缺少父爱;继母泼辣,常受责骂;弟象专横,常受欺凌;父亲偏爱,常受责罚。舜就成长在这样一个家庭,舜自己也经常弄得忍气吞声,东躲西逃,在别人看来,这真是天大的大幸,有谁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样的家庭?这不是把自己的女儿往火坑里推嘛!所以舜年纪都老大了,还是光棍一条,父母也不想为他操这份心,也没有人打算嫁给这种人家的这份心。

但是舜运气好,刚好碰到尧的时代,如果碰到孔子的时代,恐怕舜也只好叹命也乎!命也乎了。所以孔子特别称赞唐尧,碰到象唐尧这样的天子,才是天下百姓的福份。

虞舜碰到了唐尧,真是运气来了,不但娶到了老婆,而且还漂亮,而且不只一个,而是一对(娥皇、女英姐妹俩),而且还是帝王之家的女儿。这样的景情,都是后世落难公子做梦的好事,也是文人笔下的传奇故事,结果都让虞舜碰到了,这大概也是命也乎!命也乎

为舜牵线的媒人叫四岳,四岳是唐尧身边的智囊,当然不但是有智,更关健是有德,是唐尧的股肱之臣。四岳有时候的民主建议也会出差错,还不如尧观察得透彻。比如在治水的问题上,四岳推荐大禹的父亲鲧(gǔn),觉得鲧是治水的一把好手。尧表示有疑问,觉得鲧言过其实,恐怕承担不了如此大任。四岳自信自己的观察能力,反驳唐尧说:你没有让鲧治过水,怎么知道鲧治水就不行呢?唐尧一想:也对。那就让鲧去治水吧!在此可以看出尧的民主态度。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洪水仍然到处泛滥。

四岳这次真的观察错了,为些付出的学费比较高昂。但是尧没有去怪四岳,因为这是民主决策,人人有权力发表意见,最后作主的仍然是尧,应该承担责任的是尧。尧如果把责任推到四岳头上,就会打击大家进谏的积极性,造成下级言不由衷、上级独断专行的风气,这是为政之大忌。

这不,在推荐虞舜的问题上,四岳的眼光就看对了,当然尧同时也看到了。但是,仍然是同样道理,听到的是名声,是否名符其实,还得实践。所以,四岳推荐鲧的时候说得不错,要试验过才知道,试可乃已。因此,帝尧把二女下嫁给虞舜,借以考察虞舜的齐家能力。一夫一妻还好办,一夫两妻就难办了,处在特殊的家庭中,就更加难办了。而尧就是要考察舜如何处理好婚姻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能不能够达到和睦相处的境界?一家能齐,一国也能治;一家不能齐,一国如何治?

这件事看起来有些冒险,尧在拿两个女儿的终身幸福搞试验,开玩笑。其实,尧对于这件事,也已经有十拿九稳的把握,尧这时候已经在位七十载,看穿人情世故的目光,已经是相当的厉害了。

尧已经在位七十载,两个女儿还未出嫁,已经年经不算小了。正好碰到舜这个大龄青年,刚好投缘。史载舜属于guān),又写作。孟子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说鳏、寡、孤、独这四种人是很可怜的,是天下之穷民,孤伶伶一个人,独进独出,独来独往,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得不到父母、夫妻、子女的帮助,是无处告诉痛苦的人。舜差一点也要加入可怜人的行列中了。

据《尚书》记载,帝尧在说完我其试哉之后,女于时,选了一个时机,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观厥刑于二女,观察他怎样调教两个女儿。釐(厘)降二女于妫汭,舜当时在山西永济的妫(guī)汭(ruì),他对娥皇、女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向养尊处优的两位帝女,被虞舜所感化,嫔于虞,与虞舜相敬如宾,和睦相处。唐尧看了很高兴!说:钦哉!好啊!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尚书》中的这几句话进行了语言加工,显得通俗化,意思是一样的。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舜饬(ch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尧善之。

 

 

《越绝书》:舜有不孝之名

       虞舜为政系列之九

大凡是古人,总免不了被后人用尺子丈量,因为每个人所用的尺子不一样,所以丈量的结果,也会出现惊人的差异,有的甚至会得出相反的结果。

就象孔子著了一部《春秋》,用微言大义来衡量历史人物,因为孔子目光如炬,笔锋如剑,使乱臣贼子感到畏惧。所以史称: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惧。这本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然后孔子感叹说: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后来有个成语叫做知我罪我,就是根据孔子的这两句话来的。

知我者,其唯《春秋》乎!孔子意思是说,知道我良苦用心的,说我这部《春秋》写得真是好啊!使前世的乱臣贼子无处遁形,使后世的乱臣贼子都感到畏惧,恐怕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罪我者,其唯《春秋》乎!孔子说,不知道我用心的,则认为我写了这部《春秋》有罪。孔子还真是圣人,他说的这两句话都应验了。

比孔子早一千多年的舜,以闻于天下,然后天下的意见也仍然不能统一,据《越绝书》记载,尧有不慈之名舜有不孝之行。真是太大的反差!

《越绝书》是模仿《春秋》的含义,《春秋》为什么叫春秋,因为一年四季之中,冬冷夏热,冬日短,夏日长,冷热不调和,昼夜不平等。只有春秋两季,寒温适中,昼夜均衡,所以春秋代表了公平公正,中国著史的精神,就是要秉笔直书,体现公平公正的精神,为历史、为后人作一个公正的交代。所以《春秋》就是一把尺子,用《春秋》可以丈量古今的历史人物,可以使人判别正邪,使奸邪无处遁形。

然后又有人用另一把尺子量《春秋》,认为《春秋》这一把尺子有错误,所以孔子就有错有罪了。

《越绝书》以越王与吴争霸的为主线,所以名。为什么称?据《越绝书》的《篇叙外传记》说:圣文绝于彼,辩士绝于此。故题其文,谓之越绝。”“圣文指孔子所著的《春秋》。《春秋》是史记中的一绝。辩士指子贡,当时齐国想攻打鲁国,齐强鲁弱,鲁国将不保,孔子发动学生说,现在国家到了危急的关头,你们平日的抱负,现在到了报效的时候。这时候子贡站了出来,他的一番游说,从此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鲁安,吴败,晋疆,越霸。古今中外有哪个辩士比得过子贡?所以子贡是辩士中的一绝。

现在来看在《越绝书·吴内传》中有关尧与舜的原文:

尧有不慈之名。尧太子丹朱倨骄,怀禽兽之心,尧知不可用,退丹朱而以天下传舜。此之谓尧有不慈之名。

尧有不慈之名,为什么呢?尧的儿子丹朱非常傲慢,喜欢与人争斗,尧知道儿子没有治国之德,不可以用,退丹朱而以天下传舜,这就是尧有不慈之名的来龙去脉。

这是尧化小慈为大慈,不把天下传给儿子丹朱,对儿子来说,父亲太不慈,不爱儿子。然而对天下百姓来说,尧心太慈仁,爱及天下百姓。如果尧把天下传丹朱,丹朱治国无道,不但害了天下百姓,也害了自己的儿子,这才真的不慈了。

再来看舜的记载:

舜有不孝之行。舜亲父假母,母常杀舜。舜去,耕历山。三年大熟,身自外养,父母皆饥。舜父顽,母嚚,兄狂,弟敖。舜求为变心易志。舜为瞽瞍子也,瞽瞍欲杀舜,未尝可得。呼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此舜有不孝之行。

舜有不孝之行,为什么呢?舜的父亲是亲的,母是后母,是假母,后母经常要杀舜。舜于是避难出走,在历山开荒种田。一年开荒,两年生田,三年成为熟田,粮食丰收,身在外足以自养。后母赶走了舜之后,家里缺少了劳动力,虽然生了个儿子,但是骄生惯养,不爱劳动,受不了苦,结果生活越来越困难,父母皆饥了。

舜的父亲顽劣,后母暴虐,兄狂(舜在这里又多出一位兄来),弟象傲慢,舜求为变心易志,舜寻求办法感化他们,改变他们的心志。舜是瞎子的儿子,瞎子想要杀舜,未尝可以得手。想使唤舜的时候,几声呼喊,舜马上就来了,未尝不在侧。这就是所谓舜有不孝之行

其实,这一段故事摆事实,讲道理,明白说出了舜无不孝之行。第一句,舜有不孝之行,是先提出某种论点;接着摆事实,讲道理,就是论据。最后再点题,此舜有不孝之行,是结论,好象是重复了的论点,其实已经反驳了论点,通过中间的论据,论点已经站不住脚了。

在《越绝书·篇叙外传记》中,可以印证此说。有人说:伍子胥不是贤者。《越绝书》的作者反驳说:

盲者不可示以文绣,聋者不可语以调声时人谓舜不孝,尧不慈,圣人不悦下愚,而况乎子胥!

有的人说舜不孝,尧不慈,尧舜是圣人,圣人还不为下愚的人所喜悦,更何况伍子胥呢!

所以,如何是孝?如何是慈?必定有一个合理的标准。否则,各执一词,则会成为千古难辩的纷争。

 

 

 

孝的中庸之道  虞舜为政系列之十

 

说到孝,如何才能达到孝的合适境界,这就又要说到中庸的问题。有关中庸,孔子的孙子子思写过一本书,就以《中庸》为名,而孔子就一直在提倡中庸,孔子在《论语》中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而民鲜久矣!

意思是说,做事能达到恰到好处的中庸,那是最高的境界了,但是很少有人能够达到那样的境界。不是太过,就是不及,过犹不及,都不能恰到好处。换成现代的话说,不是左倾,就是右倾,左倾右倾都不对,要中正才对。要把握好这个度,实在是难。

就以舜的孝而言,其实舜已经做到了孝,而且达到了孝的艺术境界。比如,瞽瞍欲杀舜,未尝可得。呼而使之,未尝不在侧。舜对孝的处理就很有智慧,很有艺术。父亲要杀他,未尝可得,不让父亲得手,不让父亲杀成功。父亲有事要让他去办,未尝不在侧,随时听从父亲的吩咐,随时为父亲效劳。在《越绝书》中,接下去的一句是,此舜有不孝之行,这是舜有不孝之行?这能说舜有不孝之行吗?其实这一句相当于双关语了,有反驳的含义在里面。

如果说,瞽瞍欲杀舜,未尝可得,是不孝。那么,莫非只有让舜被父亲杀死,才能算孝?这不是陷父亲于不义吗?使父亲得到害死亲子的罪名,而自己又冤枉死掉,这是什么孝啊?

所以后来儒家提倡的孝道,就是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父亲生气,用小杖打过来责罚,就忍受几下。如果大杖打过来,还是赶快逃,不要被打伤了。

这就是孝的中庸之道。

 

 

不告而娶,千年后的一场大辩论

     虞舜为政系列之十一

有关<虞舜为政系列>,已经写了十篇,似乎都是在孝中做文章,并没有涉及到为政。就好象孔老夫子经常谈为政,自己并没有出去做官,这时候就有老兄发话了,那你为什么不去为政呢?

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这也是为政,还有什么才算是为政呢?

在家里,对父母很孝顺,对兄弟很友爱,这就是在为政,为政就是把一种心意普及到百姓中间去。所以孔子说: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只不过孔子的政小一点,属于家政吧!但是齐家治国的原理是一样的。

对于舜的孝的质疑,有些爱钻牛角尖的人士,一直在寻找新的证据,一千多年以后的战国,到了孟子的时代,又迎来了一场大的辩论。

有人对孟子说:舜有不孝。

孟子问:为什么?

那人说:根据周礼,告而后娶,舜不告而娶,是为不孝。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一是场无厘头的辩论,一千年以后的人,在责疑一千年前的一场婚姻,而拿出的理由,竟然是一千年以后的礼法。用一千年以后的礼法,来测量一千年以前的婚礼,不说他是削足适履,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春秋的时候,孔子没碰到这样的辩论,如果让孔子碰到,或许会是另一种风格的答案。到了战国,却让孟子碰上了这种古怪的问题,也由此可见,战国时代辩士之风是多么的盛行。而孟子的回答,却从此引出了中国的另一种传统,自从孟子说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后,中国人传种接代的风气,也由此更加深入人心了,也由此可见,孟子的影响力是多么之大。

所谓不孝有三,就是不孝的事情有三种: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而在这三种不孝之中,无后的不孝为最大,所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的意思是说,舜为什么不向父母报告,就娶了两位妻子,是因为恐怕自己如果不娶妻,就会没有后代,没有后代,就很大的不孝,所以为了避免无后的不孝,所以就不向父母报告就娶妻了,这就等于同告诉过一样了。

也不知道那人从哪里得来的资料?说舜是不告而娶。

其实,孟子也与那个人也一样,一直在周礼中的打圈。唐尧的时代,还没有周礼这一套的礼法出来呢。现在不知道舜是不是不告而娶,如果真的不告而娶,在唐尧的时候,其实这也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唐尧的时候,并没有规定不告而娶不合唐尧的礼法啊!如果认为不告而娶不合唐尧的礼法,那得找出唐尧时代的礼法出来才行,找得到嘛?唐尧虞舜时代的资料早已散失,孔子收集保存的一部分资料,就集成在《尚书》当中。所以战国时代的辩士辩论虞舜娶妻不合礼法,那是吃饱了饭没事干。

如果碰到我,我会问:你用的是什么礼?

那人答:周礼。

问:你说的是什么人?

答:虞舜。

问:虞舜是周朝人吗?

答:不是。

问:既不同时,怎能一概而论?怎么能用千年之后的周礼,去规范千年之前的唐虞之世呢?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虞舜为政系列之十二

礼乐,是文明的象征。礼乐的创造与形成,是中国文化慢慢积累的结果。未有礼乐之先,创造了礼乐的是野人;形成礼乐之后,遵守礼乐的是君子。所以孔子在《论语·先进》篇中说: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孔子虽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并不是墨守成规,他要向尧舜学习,成为开创礼乐文化的先进,所以他说: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这一句话还有另一种含义,意思是学习礼乐,要从创造礼乐的源头去探索,才能够了解礼乐文化的精神,而不仅仅是遵循古有的礼乐而已。孔子的通达与博学,在《论语》中随处可见。如对春秋时代的礼,有些合理的革新,孔子是认可的,吾从众。有些改得不合理,孔子仍然加以保留,虽违众,吾从下。

原文: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中国在尧舜的时代,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在孔子整理的《尚书·尧典》中可以看到,中国在唐尧的时候,已经进入了高度和谐的社会,孔子记载唐尧时代的政治说: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克明俊德,是唐尧的道德高尚,是修身。以亲九族,是齐家。平章百姓,是治国。协和万邦,是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唐尧都做到了,达到了孔子所期望的大同之世。

唐尧时代的天文历法,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境界,天文是农业的基础,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国的天文就遥遥领先于世界,为中国的以农立国打下了基础。据《尚书·尧典》记载: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详细记录了唐尧时代的天文测量工作,在全国各地,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分别设立四个天文台,记录春、夏、秋、冬的昼夜长短,以及天下二十八宿的对应情况。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一年定为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定四时,以此来指导各行各业(百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农业得到了丰收。

如果再向上推,伏羲时代的中国,天文、人文也已经十分发达了,在《周易》中,孔子记载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而虞舜,则不但继承了唐尧的传统,而且还进行了两次大的水利工程,第一次派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结果方法不当,失败了。第二次派禹去治水,方法得当,成功了。所以禹有大功,为中国以农立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舜因此让位于禹,是为禅让,也是继承唐尧公天下的优良传统。

虞舜时代的《韶》乐,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到了春秋,孔子还有幸能够听到,那个音乐之美,令人陶醉,让人三个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音乐对人的感染,力量竟有如此之大、之长久!由此可见虞舜时代的礼乐之美!

可惜后来《韶》乐失传了,连孔子整理的《乐经》也失传了,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损失!

 

 

隐恶扬善,举直错诸枉的政治

     虞舜为政系列之十三

学问,是可以学以致用的智慧,而不是用来作敲门砖的理论,所以,古人读书提倡要经史合参。经,是原则,是理论;史,是经验,是实践。两者必定要互相配合,才能够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目的。

举个例子,孔子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单从这段话的字面理解,实在看不出舜有什么大智,而孔子赞叹说:舜其大知也与!”“。舜有什么大智呢?孔子接着说:舜好问而好察迩言。好问,又好观察浅近之言,这算什么大智啊?隐恶而扬善,不说别人的坏话,好说别人的好话,这有什么大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执那两个端?如何用其中?实在也难以理解。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啊!这是舜有大智?大智在哪里呢?让人难以明白。

当然,孔子是明白的,这是孔子对舜的政治智慧的概括,是对舜的赞叹!所以,要理解舜的政治智慧,就要看孔子整理的《尚书》。在《尚书》中,舜经常召开民主会议,向大家提问,让大家提出民主建议,提拔好的人才,制定好的政策、法律、礼乐。这个过程,就是舜好问而好察迩言。而提拔人才,就是在扬善,把正直有才能的人提拔上来,让他们治理国家,才能够把国家治理得公正清明。反过来,如果任用恶人,恶人当道,国家就会被弄得昏乱无道。

所以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举直错诸枉,就是提拔任用正直的人,贬罚开除奸枉的人,政治才能清明公正,百姓才能够心悦而诚服。如果任用奸枉之人,而贬罚正直的人,政治就会昏乱,百姓就会不服从命令。

因此,举直错诸枉,其实就是隐恶而扬善,只不过用辞不同,道理是一样的。一般把隐恶而扬善,当成是个人的处世修养,其实扩大来讲,是一种为政之道。那么,舜是怎样隐恶的呢?在《尚书》中记载: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流放到三危,进行劳动改造。而禹的父亲鲧,因为治水无功,也许还有其它罪, 也被流放到羽山,最终老死在羽山。四罪定而天下咸服,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本来做人有些不正的、枉的,也开始改过从善了,作恶要受处罚,没好结果,所以也害怕不敢作恶了,使枉者也得到了改变,变得正起来,社会风气大为好转。

在《大学》中,曾子说: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讲得就是舜的为政故事。舜是仁人,流放恶人,是能恶人,也是爱人,能使百姓不受恶人之害,就是爱人。对恶人的恶,就是对百姓的善。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虞舜为政系列之十四

 

治国,靠法治还是人治?现代流行的答案是:法治。然后,如果再提一个问题:法由谁作?法由谁行?结果答案是:人。法由人作,法由人行。所以,归根结蒂,法治仍然是人在治。所以,古人说:法律不外乎人情。法律的目的,是为了调节人情(人的感情、行为)的失误,所以,首先,法律是根据人情而制作的;其次,法律是根据人情(人的行为、情节)而判断的。

但是,法律毕竟是治患于已然的,莫若礼,可以防患于未然。因此中国文化强调的是礼,所谓礼仪之邦,所谓礼乐治天下,都是这个意思。

如果从现代商业的成本来考核,礼治的成本是最节约的,法治的成本实在太大了,而且得不偿失。现在学校要保安,银行要保安,街上要警察,都是年富力强的一群人,就整天逛悠着治安。本来都是为国家创造财富的好手、精英,现在结果一无所长,带一顶大盖帽,穿一身制服,充当门岗,这是多么大的人力资源浪费。所以古人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天下太平的象征。

法治,就好比大禹的父亲治水,东面水来了东面堵,西面水来了西面堵,到处涨水到处堵,结果水涨堤高,堤高高不过水涨,最终还是冲垮。

礼治,就好象大禹的治水,疏通河道,洪水随流,百川归海,就没有什么水患了。

当然,注重礼治,并不是要废除法制,礼法是并存的,只不过是更注重于礼治的教化作用。

因此,要追究乱源,其实根子在上面,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再借用历史、借用含蓄一点的说法,就是曾子在《大学》中的两句话:尧舜率民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民以暴,而民从之。尧舜以身作则,率民以仁,上行下效,风气所致,百姓也就跟着学做仁民。桀纣以身作则,率民以暴,上行下效,风气所致,百姓也就跟着学做暴民。

因此,政治的根源在上头,所以孔子说:政者,正也。上面正了,下面自然跟着就正。孔子在《论语》中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说,领导的行为是风,老百姓象草一样,草是随风而动的。风向东吹,百姓就向东倒;风向西吹,百姓就向西倒,拜倒在西洋人的脚下。

孔子在《论语》中说: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查《尚书·虞书·舜典》,这五人是禹、稷、契、皋陶、夔(kuí)。当然,舜任用的的不止五人,据《尚书》记载,虞舜共任用了二十二人,虞舜说: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但是,孔子认为关键是五人。

虞舜说: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禹派去搞水利,去治平水土,使农业得到发展。

虞舜说: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后稷主管农业,根据季节播种百谷。

虞舜说: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契作司徒,管理教育,百姓不相亲,家庭不和睦,是教育出了问题,所以让契去敬敷五教,教育的根本就是于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能够宽厚待人,大家就能和睦相处了。

虞舜说: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guǐ)。汝作士……惟明克允!皋陶管司法,对于横蛮、狡猾、寇贼、奸偷之人,能够明察惩治,惟明克允,不但能明察秋毫,还能够惩治得当。

虞舜说: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是有名的音乐大师,他击石就能演奏优美动听的音乐,百兽会跟着起翩翩起舞,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舜管水利,稷管农业,契管教育(礼),皋陶管司法,夔管音乐。以农立国,以礼治国,以法辅国,以乐兴国。舜做到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两句话是管子所说,管子的治国理念也与尧舜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提拔人才是治国的关键!

 

象以典刑,惟刑之恤哉

     虞舜为政系列之十三

古代治国,讲究恩威并用,其实是效法天地而来。天有四时,春生、夏长、秋杀、冬藏,所以,恩是效法春天,上天有好生之德,春和是万物发生的季节,因此古代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春天斧斤不入山林,尽量不杀生,不破坏动植物的生机。威是效法秋天,秋霜是肃杀万物的季节,所以罪犯一般在秋后问斩。

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是效法大地的厚德载物,忍辱负重。人法天,是效法上天的自强不息,无不包容。因此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这个,就是老子经常所称的先王,中国古代的先王,就是黄帝、唐尧、虞舜等等的先王,后人又敬称为,如黄帝、唐尧、虞舜都记在司马迁《史记》的《五帝本记》中。

老子所说的王亦大,有的书上把它改为人亦大,其实人有小人、大人之别,人只有到了法天法地的时候,胸怀宽广,才能与天地一样广大。真实讲来,应该是王亦大,并不是指后世帝王的位置大,而是指上古先王的道德大。

然后,道德的背后也有一把刀,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讲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用兵就是用刀,黄帝虽然崇尚无为,也要与蚩尤大战。这也属于道法阴阳,天地之间,有阴必有阳,有正必有邪,因此,用礼导之以正之外,必然要用刑制之以邪。

不过,在孔子看来,治乱的主导,关键在上面,上行而下效,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上梁不正,则下梁歪。因此,孔子说:政者,正也。政治的关键,首先在于执政者的端正。其次,才是刑罚的追究。

然后,刑罚也不是用来彰显为政的威严,而是为了引导百姓的向善,引导百姓,现在称之为治理,古代称之为牧民,其实都是一样的意思。

说到牧民,就要说到虞舜所制的典刑,确实有些象放牧牛羊。在《尚书·舜典》中,孔子记载舜所制的刑法十分简约,以至于引起了后人的各种猜测。其原文如下: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象以典刑,后人简称为象刑,然后是什么呢?有的说在衣服上画图象,以象征受某种刑罚;有的说在身上戴某种东西,以象征受某种刑罚。其实,象以典刑,流宥五刑是什么?下文就有提到,舜对皋陶说: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意思是说:皋陶你去负责司法,有五种刑罚,穿五种衣服,一种衣服代表一种刑罚。五种衣服又分为三等,分别代表某种刑罚的重、中、轻。有五种流放,住五种住宅,一种住宅代表代表一种流放的罪业,五种住宅又分为三等,分别代表某种流放罪的重、中、轻。

最后舜劝告皋陶说:惟明克允。司法要光明正直,处罚要公正得当。

那么,由此可以理解,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其实是指劳动改造,把犯各种罪的人,分别根据罪业的轻重,穿各种衣服,流放到各种地方,住各种等级的房子,让他们在那里劳动改造。穿每种衣服,象征受某种刑罚;住每种房子,象征受某种处罚,这就是象以典刑,是流放。,是住房子,也可以说坐牢房。流放、牢房有五种,所以叫流宥五刑。穿什么样的衣服,流放到什么地方,住什么样的牢房,大家一看就知道犯的是什么罪,受的是什么刑罚,形象就摆在那里,这就是象刑。这是非常现代化的监狱管理方式,现代监狱所穿的囚服,中国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实施了。

舜还发明了两种非常有趣的刑罚,大概是从放牧牛羊得来的经验,一种是鞭作官刑,一种是扑作教刑。如果有人欺侮人,恃强打人,还把人家打伤了,那么,就要鞭作官刑,用鞭子抽打,叫他尝尝打人的味道,打在自己身上痛不痛?给他留个教训。

扑作教刑,师傅教徒弟,徒弟不听话,扑打几下,叫他听话,也是应该的。你不打他,他不听,你有什么办法?老师教学生,学生不听话,就要打手心。如果不打手心,他就是不听,你说怎么办?教还是不教?教,不听;不教,更不听。爱的教育,只好把孩子给宠坏了。

还有个金作赎刑,到现在世界上还在用。

最后孔子赞叹说: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好啊!好啊!这样的刑罚真是体恤人啊!

孔子在《周易》中说:小惩而大诫之。给他受点小惩罚,可以使他避免犯更大的罪,这是桩好事。

 

 

舜慈乎弟,知其能为民主也

       虞舜为政系列之十六

从古代流传下来有关虞舜的资料非常多,《尚书》、《论语》、《中庸》、《孟子》、《史记》等都有记载,还有在一九九三年郭店出土的楚简,其中有一篇《唐虞之道》的论文,写得真的非常好!

道家与儒家的源头,都可以从这一篇论文中看到。老子说:功成身退,天之道。而真正做到功成身退的,就是唐尧虞舜。孔子则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既然天下为公,那就功成身退吧!孔子说的大道,与老子说的天之道,有什么不一样吗?应该是一样的吧!

所以,《唐虞之道》的开头就说: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唐虞之道,禅让给贤人,而不传位于子孙。尧舜的王天下,是为了利益天下,而不自利也。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啊!

说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家也许会记得《东方红》那首歌,东方红,太阳升。然而有趣的是,在四千年以前,也有一首《东方红》,当然那时不叫《东方红》,而叫做《虞诗》,在《虞诗》中,老百姓也把虞舜比作红太阳,太阳不出来,天下一片黑暗,圣人不出来,天下一定败坏。原诗为:大明不出,万物皆暗。圣者不在上,天下必坏。

《唐虞之道》的文章虽然不长,但是因为是古文,古文简约,所以所包含的内容就非常多。文章最后说: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以来,未之有也。”“,就是禅让,把天下视为公物,自己年纪大了,就退位让贤。而竞争,只会使社会越来越乱。竞选,则会引发冲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教民谦让仁爱,首先要领导谦让仁爱。自己不能做谦让仁爱,而教百姓去做到,那是自生民以来,未之有也。这是自从有人类以来,所不可能实现的。也就是说,治国,一定要以身作则,上行下效。自己的财富、地位是不正当得来的,而叫老百姓要和谐、要忍让,那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政府与民争利,百姓就乱成一锅粥了。

所以,现在再来对照现实,还是我们自己的老祖宗有智慧,不要去搞什么竞选,那是动物世界的法则,弱肉强食,强者为王,谁有实力谁为王,谁有金钱谁为主。看看,世界到处都美式民主的炎症(双火炎,双方交火,火上加火)。

要求世界和平,首先只有从自己做起,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拿着刀枪去暴力干涉,引起的后果,也是暴力。以暴不能制暴,反而会引起更大的暴力。

所以,真正的民主,中国在尧舜时代就已经实现,而且在古代的竹简上也明白写着,只有爱天下之民,才能成为民主。不能爱天下之民,那算不什么民主?民贼还差不多。看看美国的民主,到处侵略人家,把百姓送到战场去送死,这样的民主,不是民贼是什么?百姓希望得到这样的民主吗?

所以为民之主,要爱民如子,要以慈仁为本。而不是打着民主的旗号,变着法子爬上那个高位,就算是民主了。这样的民主是靠不住的。

在湖北荆门出土的楚简中,有关民主的那一支竹简有些残缺,我根据文意补了几个字,原文为:闻舜慈乎弟,〔孝乎亲〕,知其能为民主也。”“民主,就是民之主,做百姓的领导,做天下的领袖。尧听到舜对弟弟非常慈爱,慈乎弟,就知道舜能为百姓的领袖了,知其能为民主也。同父异母的弟象非常傲慢,经常欺侮哥哥虞舜,而虞舜仍然对弟弟非常慈爱。虞舜眼瞎的父亲脾气非常暴燥,动不动要打舜,而舜仍然很孝顺父亲。舜有这样慈仁的胸怀,去做天下百姓的领导,那就象太阳普照大地一样,百姓深受其沐浴了。

 

 

当仁不让,仁者为此进也

     虞舜为政系列之十七

当仁不让,出自《论语》的《卫灵公》篇,《论语》共二十篇,以《学而》开始,以《尧曰》结束,编排得非常有意思!《尧曰》是讲唐尧让位于虞舜,在禅让仪式中,尧对舜讲了为政的理念,讲得非常好!尧说:舜啊!现在轮到你来领导天下了,天之历数在尔躬,你一定要做到公正公平,合情合理,允执其中。如果弄得四海困穷,你的位置也就保不住了,天禄永终。虞舜传位给夏禹的时候,也向禹传授了一套非常好的为政经验。这一些都记录在第二十篇的《尧曰》之中,《论语》为什么要这样编排?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念,从《学而》开始,到公天下的《尧曰》结束,意思是就是从修身开始,然后是齐家,治国,所以第二篇是《为政》,最后是治平天下,因此以《尧曰》作终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然后在天地之间,总是有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治乱相因,强弱相争,天下经常不太平。世界为什么会这样?用中国文化的立场来说,这是因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生万物之后,因为万物都从两仪的阴阳相生,阴阳既相对,又相和,相和则安,相对则乱。所以相要保持天下太平,就要阴阳平和,也就是尧告诉舜的为政经验——“允执其中。左倾不行,右倾也不行。极左不行,极右也不行。四海困穷,两极分化更不行,这会造成水能覆舟,天禄永终的局面。只有允执其中为最好——公平公正,才能和谐。

所以,在中国古代看来,阳是一个阶级,阴是一个阶级,两个阶级之间,并不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就象男是一个阶级,女是一个阶级,男女两个阶级之间,并不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且是在调和的矛盾中生存,在矛盾的调和中生活,而且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所以有人说,天地之间,只有男女有个人在唱戏。因此,仰观天地,天地似乎是一对矛盾,天是那样的高高在上,地是那样的低低在下,如果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看,地应该把天打倒,因为天不公平。如果从人体来讲,手足也是一对矛盾,手是那样的高高在上,足足那样的低低在下,有好事都让手都做,苦差使都让足去跑,脚跑得又酸又痛,而手却洗得又嫩又白,居然还要在指甲上上油美化。脚应该把手打倒,以足来代替手,让手来学着走路,把一切都颠倒过来。

结果颠倒过来之后,仍然还是矛盾,足成了手,手成了足,又形成了新的阶级,形成了新的矛盾。结果又要打破这一对矛盾,循环往复,徒劳无功。就象一个贫下中农的儿子,翻身作了主人之后,上了官,结果又成了贪官。把从前三座大山推翻之后,又形成了新的三座大山。把从前少数人富的社会推翻之后,又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奇怪的循环圈。

那么,如何打破之难解的怪圈?其实也不难,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均,不是讲绝对的平均主义,而是讲相对的公平与公正。而要解决这个的问题,不能够从人的贫富上去区分,而是要从人的修养上去体现。贫富只是外在的处境,贫人中有好人,也有坏人,富人中有坏人,也有好人,不能以成份作为判断好坏的依据。因此,归根结底,要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又要回归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上来,要从人的内心修养开始,也就是《大学》所说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未之有也。

现在再回到《论语》上来,《论语》编于春秋礼崩乐坏的时代,因此,一部《论语》仿佛是一部电影剧本,记录了当时动荡不安的历史陈迹,而为了救苦救难的孔子,周游于列国之间,到处跑来跑去,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所以其中曲折艰辛的故事,记录的非常丰富。当仁不让一语,便是孔子所说,记录在第十五篇的《卫灵公》中,卫灵公是卫国的诸侯,有名美貌的南子,就是他的妃子。卫灵公经常带南子游山玩水,坐在车上,在街上招摇而过。子见南子的故事,就发生在卫国,还弄得子路很生气,害得孔子还要对天发誓。真是一对有趣的师生!

卫灵公就这么一个好色的诸侯,居然把卫国治理得有生有色,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卫灵公善于用人才的缘故。领导好色不是大问题,就象公子小白对管仲说:寡人好色。管仲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好色不是大问题,关键是能任用人才。就象唐太宗也好色,但因能够纳谏用人才,贞观之治便历史有名。

孔子为什么要说:当仁不让于师呢?因为孔子看的社会现象非常奇怪,孔子说:老百姓对于仁,为什么这样畏避呢?怕仁比怕水火而要厉害。对于水火,我还看到有人敢于赴汤蹈火而死的,但是对于仁,我还没有看到过蹈仁而死的,其实蹈仁也不一定会死啊!

孔子周游列国,许多学生都跟着老师去行仁,孔子有一天感叹说:仁,你们都要敢于担当,不一定要顺着我的脚步,亦步亦趋,要当仁不让于师啊!

然后,世事总是这样奇怪,孔子的一番苦心,在后世有的人看来——是为了跑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这样。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在列国之间到处跑呢?在楚简《唐虞之道》中就有讲到:《虞诗》曰:大明不出,万物皆暗。圣者不在上,天下必坏。治之至,养不〔果〕。乱之至,灭贤。仁者为此进也。

治之至,天下达到大治的境界,那就是无为而治,万物都得以自然生长,不论是可以结果的树木,还是没有花果的杂草,都可以平等享受生存的权利。而乱之至,天下大乱,首先就是灭贤,把好人先杀掉,把人才先埋没,把道德统统摧毁,然后就象丛林里的野兽一样,打来打去,杀来杀去。

要怎样挽救这样的世界?仁者为此进也,仁人志士为此出来,奋力向前,以推动文化、社会风气的改变。

 

 

圣以遇命,圣人之大宝曰位

     虞舜为政系列之十八

《唐虞之道》讲了很多东西,其中讲到一个非常古老、又非常现实的问题——命运。有关命运的问题,直到现在还存在争议。

命运有没有?先来看尧舜的命与运,尧不但是因为道德好,而且还因为命生得好,尧生在了帝王之家,古者尧生于天子而有天下,圣以遇命,仁以逢时。古代的尧生在了天子之家,从而得到了天下,德好又加上命好,遇命。而舜则是德好加上运好,仁以逢时,刚 好生在了尧的时代,遇上尧的圣德,传位给了仁舜。所以,尧与舜都是首先因为有德,舜是属于运气好,如果没有尧的传位给他,德再好也没有用。而尧则是因为命好,落地一声叫,生在了天子之家,有了做帝王的命。然而,虽然有命还不行,最重要的还是德。

为什么呢?尧从小虽然有德,但是,父亲的帝位并没有传到尧的手上,而是由尧的哥哥接位。所以,也可以说,尧的哥哥比尧的命还要好,不但生在了天子之家,而且比尧早出世,先出为大,帝位因此就顺利到手了。但是,尧的哥哥虽然命好,可惜德不够好,所以,当了几年天子之后,天下没有起色,百姓颇有怨言,自己也感到力不从心,再做下去恐怕要坏了大事,所以就让位给了弟弟尧。因此,这样看起来,命与德相比较,就属于一德二命了,德在命之前,命在德之后。

而舜虽然有德,但是没有命,但是因为碰到有德有命的尧,结果因为运气好,也就有了天子的命。所以这三者排起位来,就是一德二命三运气,又叫一德二命三风水,因为古代讲风水可以调节人的运气。后面还有一句是:四积阴功五读书,积阴功是修德,读书也是为了提高修养,也是修德,用后天的用功也修补自己的品德。

因此命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个命,然而未尝遇〔命〕,虽然时代动乱,需要有道德的人出来挽救世道,但是很可惜,还是没有挽救的机会。虽并于大时,神明均从,天地佑之,纵仁圣可与,时弗可秉矣。虽然天地神明都保佑这个圣人,但是天地人三才之中,天地的力量虽然很大,但还是人为的作用大。如果人力阻碍了一件事情,连天地都没有办法。因此参赞天地之化育还是要靠人,人可以顺天地而行,人也可以逆天地而行。当然最终的结果,顺天者昌,逆天者亡。逆天就乱,而乱因就是灭贤,不但不任用贤人,而且还要加以逼害,恶人当道,天下就大乱了。

所以孔子经常感叹:命也乎!命也乎!孔子虽然有这个德,但是没有这个命;虽然有这个时机,但是没有这种遇命。孔子虽然有短暂的执政机会,但是治平天下的心愿,都被乱世的奸臣阻碍了。所以孔子走遍天下,仍找不到一个可以救世的位置。

这个位真是太重要了,所以孔子用毕生的心血注《周易》,他在《易辞》中说: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天地之大德曰生,关心百姓的生活,关注民生,才是象天地一样的大德啊!

圣人之大宝曰位,圣人治世,也要有地位、有权力才行,这个位是大宝啊!

何以守位曰仁,大德可以得到这个位,得到这个位就要施德,仁民爱物,才能守住这个位啊!

何以聚人曰财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散财给天下百姓,民心才能凝聚;向百姓聚敛钱财,民心就会涣散,政权就会不稳。

因此,维稳最好的办法,就是散财给天下百姓,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天子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虞舜为政系列之十九

曾子在《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是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未之有也。

曾子说,上自天子,下至庶人,所有人都以修身为本。身修不好,行为不端,事情就做不好。修身不好,而能够行为端正的,从来就不会有啊!

天子与庶人,好象是两种阶级的人,其实,庶人与天子,可以是同一个人,这一个人就是舜。

舜为庶人的时候,舜居于草茅之中而不忧;舜为天子的时候,身为天子而不骄;贫而不忧,贵而不骄,真是唯大英雄能本色。舜在下位的时候,方在下位,不以仄夫为轻。舜在上位的时候,及其有天下也,不以天下为重。”“不以天下为重,并不是不以天下百姓为重,而是不以天子的权位为重。得到天下,平淡视之,有天下弗能益;禅让天下,也平淡视之,亡天下弗能损,真是仁之至啊!利益天下百姓,而不利益自己,利天下而弗利也,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禅让,也就退位让贤,这是自愿的原则,这对于退位者来说,是一种修养的考验,只有正直有德的人,才能够做到没有私心,而为天下百姓选择贤人,然后通过考察实践,再传位给他。禅让是公天下,只有做到了公天下,天下才能够繁荣昌盛,百姓才能够和睦幸福,上直则天下有君而世明,受贤则民兴教而化乎道。

舜居于草茅之中而不忧,可以说是素贫贱,行乎贫贱。舜身为天子而不骄,可以说是素富贵,行乎富贵。舜的父母要害他,可以说是素患难,行乎患难。所以孔子非常赞叹舜的修养与伟大!

因此,中国文化修养的境界是——乐天知命。《唐虞之道》说:舜居于草茅之中而不忧,身为天子而不骄。居草茅之中而不忧,知命如此也。既已知命,然后心安而自得其乐。所以孔子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一种修养,并不是空谈的理论,而是真实的修行,不但孔子有,大舜也有,中国古代的圣贤都有这一种修养。

可惜现代社会崇尚竞争,追逐外物,缺少了这一种乐天知命的安祥,心理变得烦燥而错乱,这是现代社会的病态。要纠正这种病态的社会,只有恢复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中国文化宽厚、安定、乐天知命、天地合一的境界中,得到自在、安享天年的生活。

 

《唐虞之道》原文:

身为天子而不骄,不〔漫〕也。求乎大人之兴,美也。今之弋于德者,未年不弋,君民而不骄,卒王天下而不疑。方在下位,不以仄夫为轻;及其有天下也,不以天下为重。有天下弗能益,亡天下弗能损,亟仁之至,利天下而弗利也。

禅也者,上直受贤之谓也。上直则天下有君而世明,受贤则民兴教而化乎道。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以来未之有也。

舜居于草茅之中而不忧,身为天子而不骄。居草茅之中而不忧,知命如此也。